中小企業在數字化之路上面臨著“三缺”困境:缺資金、缺技術、缺生態。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經濟迎來了一次大考,在受到影響的各大行業中,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交通、餐飲、酒店、旅游等服務業,其次則是工業企業尤其是制造業,而以“線上”服務為代表的數字產業經濟卻迎來爆發。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而這場“黑天鵝”事件暴露了工業企業在應急保障、產業鏈協同、遠程協作、精準物資投放等方面的短板,即使在眾多工業企業內部,也普遍存在效率低、內耗大、接口多的難題。而這一切的痛點難題,最終都指向了工業企業的數字化升級。但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已成為行業里的共識,根據中國工業新聞網報道,2018年中國制造業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投資占業務收入的比重為0.4%,僅為行業平均值0.8%的一半。工業企業在數字化道路上的舉步維艱,背后的原因多在于廠外廠內的IT(信息技術)與OT(運營技術)難以融合打通,導致工業企業的數字化“最后一公里”難以有效突破。
長遠來看,工業領域的數字化無疑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也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必經之路,而本次疫情或許也是一次行業教育的契機,強化了更多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與信心。
工業互聯網下半場,數字化正當時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逐漸走入中國,并在隨后的二十余年中極大地改變了整個消費市場,隨著人口紅利見頂、需求側趨于穩定成熟,數字化變革將進入供給側,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成為未來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工業互聯網也正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地,以及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條件的成熟,工業互聯網在近年來迎來了高速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相關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2019年突破6000億元,預測在2020年接近7000億元,同比增長將達14.3%。
圖片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
但工業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本質上依舊是實體企業在面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壓力所致。據工信部數據,中國制造業企業平均利潤僅2.59%,低于500強的4.37%,更遠低于世界500強的6.57%。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尋求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已迫在眉睫。數字化轉型無疑將使企業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增強企業在全球舞臺上的綜合競爭力。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工業4.0——未來生產力和制造業發展前景》報告中的估算數據,基于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預計可為中國制造業帶來25%的生產效率提升,創造額外6萬億的產業附加值,并影響百萬從業人員的工作。工業數字化對各行業的改善程度不一,其中,工業元件生產商可能實現最高的生產效率提升。
以上海寶山鋼鐵(寶鋼)的數字化為例,在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更嚴格的生產標準、以及能源效率等多方壓力下,施耐德電氣幫助寶鋼在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過程進行了數字化升級改造,最終助力寶鋼的生產率提高了30%,鋼板坯的轉移率也從30%提高到了70%~80%,降低了材料的耗損。
數字化轉型“最后一公里”,為什么這么難?盡管工業數字化是行業未來發展所向,但卻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每一個場景下的數字化改造,都將牽扯出產業鏈上下游、廠內廠外一系列復雜問題。不僅在中國,全球范圍內的工業數字化轉型都不容易,根據美國ARC公司的研究數據顯示,全球僅5-8%的加工業制造商準備好了數字化轉型。拿工業企業數字化中普遍面臨的“OT+IT”難題來說,OT系統搭建的側重點與IT系統不同,OT更看重穩定性和安全性,而非信息共享,因此接口標準眾多,想要進行統一數字化管理有相當難度。企業若想真正實現“OT+IT”的融合,則需要進行研發、生產、運營、管理等多個環節的變革與重構,并不僅僅是引入數字化系統、打通數據接口那么簡單。以物流行業為例,許多企業在智能立庫的建設和使用中過程中,僅是多品種小批量提貨碼垛的數字化這一基礎需求,就關系到行業銷量、能耗、精準度等諸多問題,在實際解決中需要對所有的貨物進行數學建模,按訂單要求確定空托盤、紙箱對應的規格、數量、拾取和擺放順序及擺放位置,以找到取貨碼垛的總時間最短,路徑最優的方式。看似簡單的提貨碼垛的需求,卻牽扯到效率、能耗、精準度等諸多系統層面,類似的場景在不同企業中大量存在。由于工業數字化背后的復雜性,單向的數字化往往也無法取得成效,這對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數字化嘗試而言,往往是致命打擊。盡管中小企業擁有更迫切的數字化提升效率的需求,但總體上難說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小企業在數字化之路上,主要也面臨著“三缺”困境:缺資金、缺技術、缺生態。
缺少資金投入
資金流短缺是中小企業的常態,在這次疫情中尤為明顯,因為無法估算對于數字化轉型投入的產出比,擔心耗資巨大拖垮企業資金流,這正是很多企業遲遲不敢擁抱數字化的一大原因。
缺少技術能力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技術革新速度快,如何選擇技術平臺和架構模式也是其搖擺不定的原因之一,哪些技術選項,才是最急切需要的,他們往往無法判斷,更無從選擇。
缺乏合作伙伴及數字生態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往往需要整合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資源,拓展多方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并在完善的數字化生態下,才能不斷地謀求創新和發展,而中小企業顯然無法單獨構建“生態圈”。
每一個產業數字化轉型都是對產業生態和場景的打破重構,這絕不是獨立的大企業、或者是中小企業能獨立完成的,想要突破“最后一公里”,需要有“跨學科企業”進行牽頭,集合“生態圈”之力進行產業賦能,從而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中小企業的“綠色智能通道”制造業作為能耗最高的行業,在落地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大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有效提高生產原料利用率、生產效率,這也是“綠色制造”的大勢所趨,綠色制造與工業數字化,二者互相依附、促進。將能源問題與數字化轉型結合,實現能效、資產與運營管理水平的全面優化,真正做到“能源+數字化”的雙轉型,這也正是施耐德電氣提出的“綠色智能制造”理念原點。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資金、技術、生態伙伴的“三缺”,讓其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道路上望而卻步。因此,通過打造一條“綠色智能通道”,以生態圈之力實現對工業企業的“OT+IT”全面賦能,對工業數字化轉型尤其重要。施耐德電氣攜手聯想集團和清華全球產業院等生態圈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為在大數據分析、AI視覺識別以及智能化領域有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提供平臺、培訓,幫助中小企業開發可復制推廣的工業場景解決方案,獲得為工業客戶提供融合解決方案的合作機遇,快速成長為優質的綠色智能制造工程和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將于3月中旬正式發布,施耐德電氣將與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圈合作伙伴一起,與中小企業“工”克時艱,共同加速中國工業數字化落地進程。
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技術,想要實現綠色智能制造,您還面臨到哪些問題?是否還有具體需求是急需解決?在此,我們誠邀您填寫下面的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