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山西農業產業基地、移民新村、文物保護單位、改革示范區和企業等,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行調研。
這是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以來,習近平第6次赴地方考察調研。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面對各項重任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習近平按下治國理政“快進鍵”,密集的考察和考察中關注的重點蘊含深意,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疫情防控慎終如始
“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堅決防止疫情新燃點,決不能前功盡棄。”5月12日,習近平在聽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后強調。
6次考察,習近平對疫情防控的關注貫穿始終。
在疫情防控形勢還很嚴峻的2月,他深入北京社區、醫院、疾控中心,要求“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3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鼓勵科研人員加快研發進度,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
3月10日,習近平來到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巨繁重的湖北武漢,前往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火神山醫院看望醫務人員和患者,深入社區了解物資供應,叮囑要千方百計保障好群眾基本生活。
3月29日至4月1日浙江考察時,雖然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習近平依然強調,“防控疫情要強調再強調、堅持再堅持,始終保持警惕、嚴密防范”。
陜西考察時,他特意前往學校食堂,了解學生伙食和復學后疫情防控情況,叮囑他們加強學校重點場所消毒,為復學復課提供安全的環境。
這次山西考察,在恢弘偉麗的云岡石窟,習近平叮囑景區工作人員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要加強引導、控制人流,避免因大規模人員聚集引發疫情復燃。
……
考察中的一句句叮囑、一個個細節,無不體現出總書記對于疫情防控的重視,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牽掛。
復工復產時不我待
當前,全國防疫工作進入新階段,既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同時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更好復工復產,是習近平12日在山西太鋼考察時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地各部門面臨的迫切任務。
疫情突如其來,經濟社會發展卻不能長期停滯。如何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是習近平始終關心的大事。
早在3月10日湖北考察時,習近平就強調,要在加強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異化策略,適時啟動分區分級、分類分時、有條件的復工復產。
浙江考察時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已持續向好,習近平提出新要求,強調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
陜西考察,習近平要求國有大型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
這次疫情確實給經濟社會帶來較大沖擊,但危與機從來都是同生共存。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成為我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契機。
只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就能創造新的更大業績,邁上新的臺階。
脫貧攻堅響鼓重錘
從秦巴山區到太行深處,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總書記關注的目光更多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按下脫貧攻堅的“快進鍵”。
5月11日,山西考察的第一站,習近平來到大同市云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了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考察首站的選擇不僅體現了總書記對脫貧攻堅的重視,也凸顯了發展產業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
曾經極度貧困的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游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大同市云州區的黃花產業去年帶動貧困戶戶均收入1萬多元,因地制宜培育產業功不可沒。習近平夸獎金米村村民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稱贊黃花產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本質上是對產業脫貧的肯定和支持。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完成脫貧任務后,接下來要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好,這是習近平深入各地農村考察時提出的要求。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隨著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鄉親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生態文明常抓不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講的最深入人心的“金句”之一,也是最近3次考察習近平頻頻提及的一句話。
這次山西考察,習近平對太原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表示欣慰。一度受到嚴重污染的山西“母親河”汾河,通過“九河”綜合治理工程,最終達到“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要求。
治理汾河不僅是恢復生態、回歸綠水青山,還關系到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到太原乃至山西歷史文化傳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甚至是歷史文化財富。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無論是關停礦山、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還是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陜西省老縣鎮蔣家坪村,都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證明。
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需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浙江余村村,習近平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于陜西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發展清潔生產等都是習近平強調的重點;在山西,習近平要求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環境就是民生。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存,讓生態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互相成就,人民才能獲得更大福祉。